广州中小学应取消校服,改穿学生装,用各种不同的校微、校章标志不同的身份!在广州市人大十二届三次会议上,广州市人大代表郭锡龄提出该建议,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当前,中小学生所穿的校服,似乎已经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而学生所穿校服的颜色、款式,往往多是由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领导来决定。这样,就造成一个无需争议的事实,校服的颜色、款式单一,而这种整齐划一的穿着,往往是代表着教育部门和学校“统一管理”的意愿,这实际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小学生,正值个性成长发育阶段。其个性的发展,需要自由的多元的成长环境,需要多维的审美视角。处在这个年龄的孩子,他们热爱美,追求美。而他们审美品位的提升,同样需要在丰富多彩的生活细节中来实现。对衣着美丽与个性的追求,同样应该作为他们追求美的一个重要范畴。问题是,我们现在大多数学校,所谓的校服大多是单一的运动服,千篇一律,缺乏个性。这样的校服,容易让孩子的视野里失去太多太多的色彩,让他们的心灵变得单调与呆滞。 一份对广州市部分中小学的调查显示,有七成以上的学生不喜欢穿校服。 我以为,让学生穿上自己喜欢的得体大方的服装,然后用各种不同的校微、校章来标志不同的身份,这样,则可以革除校服单调、乏味的弊端。实际上,素质教育讲究的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需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都说我们教育讲究“以学生为本”,可为什么不去尊重这一年龄段孩子活泼、开放的天性呢?连对学生穿什么衣服这样的基本生活方式也不愿意留给学生自己选择呢? 这些年,有关“校服腐败”的案件,曾多次见于媒体。而且,在一些地方,物劣价高的校服也流入校园,这都与校服采购的黑箱操作及校方拿校服回扣有关。有人甚至分析说,“哪里有校服,哪里就有腐败”。可见,校服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采购,既有悖于市场公平交易原则,也不利于有效监督,很容易造成腐败。既然校服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也容易损害学生利益,我看,是该让校服“下课了”。
|